佛乘法要

著作出版-人生的目的  (靈明佛乘宗出版)

第三十四章  做真我得自在 

  • 2019-12-15

第三十四章 做真我得自在 

     內外如一表裡同,心物皆淨智便通;

     泯心泯境履中道,妙心化境運真空。 

    人因為環境,加上自己的個性,往往行為表現是和內心不能一致的,也經常是昧著自己的良知本意,去做一些違背自己良心的事情。由於人的本性都具有良知與善性,因此在所謂身不由己的條件下所做的事,會令自己相當不安與痛苦。只是人往往會在面對事務抉擇的當下,以迅速達到滿足慾望之目的為處置事務的出發點,而很難以更廣泛長遠的角度去判斷,決定處事的方向。因此人的痛苦與無奈,皆是因為自己面對事務時的觀念出現偏差。應對事務的判斷智慧不足,加上貪婪慾望的驅使,而以短視、近利為行為的方針,使得自己經常是內心天人交戰,良心與慾念拉鋸,而不能真正自在快樂地生存。所以要做個表裡如一、不偽裝、不虛假的現代人,必要了解什麼是讓自己能真正獲得快樂的因素。 

    是物質嗎?還是心靈? 

    人生存在這個有形有相的世界,絕對脫離不了對物質的依賴而生存,所以人追求物質滿足是很正常的現象,然而人的追求限度早已超出正常的需求,而形成一種貪得無厭的狀態。由於人我相互間的比較,造成人們多以物質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加上社會普遍性的價值偏差,多以金錢、名利、地位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就與地位,如此更加重了人心對物質形色的注重,而淡化了內心道德觀念的確立。 

  人要快樂,首先要能真正駕馭自己對物質的貪念與慾望,能真的善用物質來富足身心,而非身心皆受物質控制。這是贏得主導權的第一步。由正常的心態來運用物質資源,會更加令身心受益,既能真正利益自己,又不會因為過份的爭奪而傷害到他人,何況利益分享與資源共享的善念,將會帶來更加豐盛的資糧,可由自己來支配而無虞匱乏。這才是真正富足人生的正確心態。 

    看淡物慾,並非意味自己將過著貧乏不足的人生,反過來卻是富足人生所應具備的觀念,也是真正反轉逆境的開始,因為心量氣度不受物慾綑綁,智慧福德自然隨之而增添,所以福份不求自來,人際亦因為無惡性競爭而能結下更多良緣。追求物質以互利共榮為出發,所創造的成果當然是加乘倍增而源源不竭的。 

    人因貪慾使得內心格局狹小,凡事以人我分別、比較為處事的出發,因此拼場面、比排場、以種種虛華不實的外相去裝飾自己內在的空虛不實,反而更加突顯內心的不足。人若以外在的物質形象作為莊嚴自己的價值,是相當淺薄且不堪一擊的,因為別人只要親近你一段很短的時間,即會發現你除了物質的妝點,內在裡一點內涵皆無。如此是不能長久吸引並凝聚感情的,唯有真正具備內涵與道德的修養,才是真正令人樂於親近、擁護的人。 

    人最終仍須回歸於內心的自在。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創造無限的人生價值,是此生來此世上的重要功課,而人本身就是靈性與物性兩相結合的生命狀態。如何達到身、心、靈都能富足安樂,是很深的功夫,也是必要面對的事務。及早認識物質現象的成、住、壞、空,就像心念變化的生、住、異、滅。由此自然法則的微妙演化當中去探究,原來那個清靜的靈魂是存在的。如何回歸自我,獲得真正的自在,則由自己去用心體悟吧!

    人世幻象終是空,觀透實相境不同;

    自在隨緣除惡業,富足泉源在其中。



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