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乘法要

佛乘文藻聖訓

2022年 第十篇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示佛學釋疑

  • 2022-05-25

第十篇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示佛學釋疑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2022.3.25.)    
今日有何共研?

佛子叩問一:弟子沒在煉功的狀況之下,會與大自然之聲共振,此是契印真如?

釋迦牟尼佛示

    契印真如無以定義,非任何一現象可以表示,但卻可能以任何形式展現。汝用功有餘,有時當稍調柔一下感應。覺受是必然會有,但心越強烈,先天炁反而難以連貫。汝氣質單純,其實更不費吹灰之力可達。有時用力過猛可能如划船一般原地打轉,不如放輕鬆,汝之先天真炁反而容易回歸本位。知見認定少一點,有助修證的契合。

    莊生汝亦然。一者看重於道(法)理,一者偏重於煉氣,兩者可稍加平衡一下。施生汝之訊息場亦同時隨氣動能量場並存,但一起妄心追求,容易蒙蔽清明靈覺之妙用。

    莊生汝在研理之餘,莫忘空掉心緒,隨氣旋之能量來沐恩於靈光之中,靈氣充滿時,智光更加明朗也,明否?(佛子回:明白!但是弟子以前打坐會靈動,現在都不會晃了,是否退步了?)汝等切莫「在意」任何一種現象,現象皆是有為法,畢竟生滅,此乃不二之真理。不再在意任何現象,是離相之開始,否則觀念知道,非真正知「道」。明否?(佛子回:明白。弟子都是照著《太上老君內日用妙經》在修。)按照固定的某種文字般若也好,語詞智慧也罷,都是助行之輔助工具而已。證悟之人本身即是一部無量壽經、無上般若真經。法為渡河之舟,切莫在意,但心未淨明者,仍須種種善知識輔佐,但切記一切法應對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明否?

佛子回:恩師,明白。那就是以自己體悟的無生境界去悟?)自悟而不可自誤,本於清靜如理如法,方能悟入。若稍加了解,即大肆欲改變他人、改變境物,卻落入妄想當中。明否?(佛子回:明白,此即應無所住而修其心。)修行人若明其本末,知其先得,守其輕重,而在性中寂然,定中顯慧,則為上品。好!尚有其他否?

(○○佛子問:之前仙佛有交待要唸《心經》,但弟子懈怠了,最近感到運氣特別差。)

釋迦牟尼佛示

    賢生之問題,其實堂內之學生即可引導,此乃心態上可調整轉變的。日後如此般之問題由堂內賢生負責開導即可,但引導之時,不忘由高處走下來,以其之層次來耐心開導,菩薩四攝法當可用上。如此方不負汝等學了十八般武術卻派不上用場。讓汝等學學作佛作菩薩該有的智慧,該有的慈悲,應有的同理心也。

    上蒼應靈筆李生多次的要求,即日起不再濟世,只在印心、以禪機破眾生之迷障。未來任何因緣生滅法即以專案呈疏,全程交由仙佛作主,亦如實依照叩求者本身之造化因緣、撥轉誠意之依憑,作為迴向之依據也。明否?

佛子叩問二:弟子最近的體悟:所謂「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皆是「我」在妄生空花,實相是無氣可煉,無神可還。此亦可說是方便法,其目的是要我們觀自本心,心即虛空,本來就是一體,若真的以為有氣可煉,有神可入虚,終是煮沙難成飯。煉精、氣、神是念頭轉變的現象,是低頻率跟高頻率的差別,亦是真如的作用。

釋迦牟尼佛示

    汝了知其任何意念,終是妄意。然!但初始不免以意念。若修行多年仍抛開不了以意念來引導,終擺脫不了識妄境界,契印不了所謂「真如」境界!(佛子回:恩師慈悲,這即是能所雙泯?)「能」、「所」雙泯是離妄之根本,失了根本,菩提無根,猶如煮沙確難成飯。

佛子叩問三:五氣朝元,並非有一個目的可朝,只須放下無明妄想即可,能量場自己會運作,不需要生出一個「我」去干擾。是否如此?

釋迦牟尼佛示

    明心澄境,萬念俱灰,心止妄息,妄我不生。我既不生,萬德莊嚴清靜法身現,何勞一關一關過?心不逾矩,形豈有矩有逾?

    揀選之舉重智觀,
    因緣合散莫令纏;

    心若自主形不勞,
    順乎逆乎自心參。

    攀緣與否,但在於智中選擇,若有大心(),任何境終動搖不了本覺。若心尚無力,切勿輕易去觸動。參時不忘反照:汝之初衷是何?心外並無任何其他眾生須渡。莫落入陷阱,此非外界所設,而是自心迷惑所致。好!今日至此,為師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