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乘法要

佛乘文藻聖訓

2022年  第七篇 常住菩提 隨緣接引

  • 2022-05-29

靈明佛乘宗
中華燃燈印心協會

第七篇 常住菩提 隨緣接引
宗師燃燈古佛降(2022.3.11.)
偈曰:

    燃起內性境光明,
   
燈火傳承印佛心;

    古德純良合乎道,
   
佛觀法性本一境。

聖示常住菩提 隨緣接引

  常住謂守恆,守而非守,住非染著,乃身心皆安穩地處於自在光明境。人因思惟落於幻境,皆依止在現象之相起念、用心,就連知悉修道乃此生重要大事之修子,仍不免受到妄識思想的侷限,對於事理難以淨空之清明心態應事,終日認定、評判,甚至臆測他人之心理、行為,乃至錯解別人語言的本意。如是種種的人際對應,皆無法跳脫凡心意識的範疇。

    修行人重於觀照自心,一切嚴謹的理論道諦,無非是用來檢視自心、淨化思想的依據。而對待、看待他人的心境,則需寛容善解、理性接納、耐心引緣,休以自我修證的目標與標準去套在旁人身上。簡單說,修行人欲達到有所增益,即當以嚴以律己、寛以待人的態度,而態度便是打從心底了解:自心嚴守心戒甚為重要,對於別人與自己接觸之時即是成就自己、增進智慧、展現一體慈悲之良機

    真修行人對於心、佛、眾生絶不強加以分割、區隔,而是真正以一體無分別之大德涵容合一。

    世間即是性相的完整呈現,欲達無上正遍知、正遍覺、正等正覺,首先心中須絶除對待。初始世間人因累世習氣慣性,一時之間未能校正,故難免心生無明、妄想、分別,若能在無明、妄想、分別境中,頓然參透本無如是次第之錯覺、妄想,才能以一精明之清靜圓明性,理性觀眾生相中本無礙於性之真如。

詩曰:

  高明智者明緣生,
  泯除對待視幻塵;

    心中無比清淨地,
  一落分判便失真。

    其實原道至單純,
  凡夫狂心智令昏;

    歇歇心中停狂想,
  回頭笑逢自主人。

    佛乘宗門諸佛提供之勝義資(津)糧毫不匱乏,但根本不能契印佛心之主因則在於人心仍在以慣性分別、判斷、定義自我認知之方式,來看待此如幻本無之「世界」。

    時令方位立世界,
  人心意識終分別;

    二元跳躍捲漩渦,
  更等何時心能歇。

    止歇六根起妄意,
  瀟灑行化益自覺;
  自覺不離善利他,

  無自無他證圓覺。

    眾生深切以為時空真實,以為人我分離。上根利智之人,身在紅塵心在道中;覺悟之人,知根相連;迷幻之徒,妄入對待。對待乃陰陽界兩股不可或缺之元素,成道即在燮理陰陽、善用陰陽生發之大能。佛即完全發揮真如之力量,二乘道人之所以功德力不及於佛,則是不明天地宇宙法界性相、體用陰陽之微妙。

    佛雖大開方便之門,卻永不失本然真如、如如不動、金剛不易之體性。若為了開方便而失卻了根本,乃本未顛倒,不得不慎矣!

    權宜究竟當明晰,
  方便根本則須宜;

    心中常存實相義,
  詼諧喜樂迎善基。

    此篇,吾最主要指明:修行人當以清心止妄為自己最高之修行指導原則,但不忘在自己受益、自覺之餘,能生出更大的菩提心,去善導一切有緣有情之眾生

至於會不會流俗,是否丟失了根本,則正是磨煉自心智慧與慈悲的絶佳良機也

    佛境在塵不染塵,真正無住於境是於心境之境界,並非遠離之舉措。所有證量之菩薩,都不受紅塵幻影所影響。一個人心中有沒有境界,不在身軀行為之表現,而在內心的定力。望汝等善加參悟,悟時不以對立心去觀,方可悟入也。

    好,今日至此,吾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