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乘法要

師生問答與宗生心得分享

2021.8.14.  正法明如來  示:佛學釋疑

  • 2021-08-19

靈明佛乘宗/中華燃燈印心協會
正法明如來 (2021.8.14.)

偈曰:

    正覺菩提性清靜,法緣生相妄起心;

    明證圓通智慧敏,如來本體現光明。

聖示:佛學釋疑

    諸佛之妙智必由諸生之澄澈心境方可契及。若修者尚未能捨妄識分判,則難以用淨空圓明之性來契合於諸佛妙智。故釋佛住世之時,欲宣說妙諦,必囑與會大眾澄心止念,諦聽!諦聽矣!

    末世眾生,習性剛強,加上訊息普及,緣以自心妄識分別,故甚難密契諸佛之本懷,即便正法住世,迷人尚且不識也。 

佛子叩問

    心、佛、眾生三者無別。《圓覺經》云:菩薩、眾生、心是幻,所以燃燈佛曾經開示,連佛亦是幻,所以說:心、佛、眾生都是真如的用,是否如此?所有的佛、眾生、心,都是一炁所化。《太上老君日用妙經》說:氣是神之母,神是氣之子。《圓覺經》也說: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弟子想表達的是:一切都是一炁的圓覺妙心(靈能)的作用,分化產生的個別的佛、眾生、萬物。一本散萬殊

,萬殊歸一本。

正法明如來示:

    燃燈古佛曾示:連佛亦是幻,此乃對於真修佛子所開示之如來「實相印」。「實相」非相,「佛」亦僅是修子最終追求之終極目標。以究竟義而言,「佛」亦是修子心中所安立之幻相(心相)而已。

    佛本圓成清靜性如是,修子多半尚未澄明妄識,多以欣慕佛之神變萬化、威德顯相而心生嚮往。殊不知成就佛道最大之利益,乃是不受幻化身心所拘。眾生迷惑顛倒,不知寂靜輕安之喜樂,反以神通變化之威德力以為高明,那是障礙見性之迷障也。

    汝言心、佛、眾生皆是真如之用。佛即是完全彰顯、顯揚真如之體、相、用,謂之真如完全發明展現之道體。故以狹義,只言為「用」,尚不足以詮釋。

    心為發動一切幻化之根本。眾生以心為本,佛亦以心而展現大能。心為發動之樞紐,為萬有之動能。眾生不離心而有之,佛亦一心顯揚而展現佛性真如之妙智慧與無量功德。此時心已不再是蒙垢之主體,而成為運化之樞機。明否?

    言心為一炁所化。其實心即元始一炁,亦是祖炁、圓明自性。修子在反溯歸元之悟性道途中,難免將心、性、炁、佛、眾生,加以種種區別。若真見性者,即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明否?故達摩曾云:心即性,性即心。心即佛,佛即心。本體如一,功用不同。言功用不同,亦在落入生化象而言之,初始即純一。明否?

    氣是神之母。先天一炁經由下化生衍之運轉,產生心神之靈動,故神為氣之子。

    圓覺既生妙心,即從祖炁自性中產生波動頻率,即非元始不動之本然,性空能生化,曰有。

    汝體會無誤,一炁一旦形成圓覺妙心之功用,即是一股「靈能」之作用,待緣而發產生「個別佛」。真相並無總合體與個別佛之分。眾生因習慣於在大小、內外、別與不別中起知見,故終生擺脫不了心外有他佛之細微妄想,此乃根本法執。

    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一本者,曰佛之總合身。身者,假名表義而已。佛即是道德體用全面發揮。萬殊歸一本,實相本如此。修子常以虛幻之妄識,不明宇宙循環之理。本即為一本散萬殊,萬殊終歸一本。人心妄分別,故心滯、心住、心執。一旦心空無物,即悟法界如實性。修子迷惑顛倒,心上加心,故心空甚不易也。明否?

    心空非斷滅,非不起功能,只在不執、不住、不染、不著而已。

佛子叩問:

   《心經》云:舍利子,不增不減。指的是不是大我一炁能量?

正法明如來示:

    不增不減是否指大我一炁能量?某層面,應該說終極實相是如此。此對修行證道者,是為根本的指導原則。但如何明其理而令心不再受轉,則要實踐力行之功夫。雖言重於力行,但明心見性者,卻得無比輕安,得來絲毫不費功夫,放下即是。

佛子叩問:

    何謂大是大非?是不是說,如果殺一人能救百人就該殺,不知對否?道法自然,不符合法理自然淘汰。《道德經》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正法明如來示:

    汝舉此例甚為不當,但若因緣如此,汝說該與不該?若尚猶豫該不該,那尚由業識所控,最好避免。但若一位成道者,自然明白因果而不昧因果。

    道法自然,其實自然即按循於道之規律,不符合法理固然即受淘汰。天地循自然之法則規律,故以人之常情,以為天地既有情又似無情,因為一切循因果定律,毫不徇私。故仁與不仁皆為人心起認定之知見。

    萬物之生成與毀滅,形成宇宙多采多姿之相狀,但生則必趨向幻滅。故《了義經》云:一切相非實有,萬物萬象猶是虛空花,妄起妄滅,何體可固?故曰無我。

    以此實相真諦,悟此《道德經》之句,即明法法道同。明否?尚有不明否?

佛子叩問:何謂輕安?

正法明如來示:

    離身心之粗重,即可體會輕安。人之身軀由四大假合,以濁精幻化所成,配上心識執念之振動頻率,意識纏縛糾結,故身心惱熱、粗重,並時時受到生滅變化之催逼,故苦受、樂受相連交互,不得片刻輕安。

佛子叩問:於實務上的狀態,是怎樣情形?

正法明如來示:

    實務如何達至輕安?先離心相,便要空心;空心止妄,不隨境轉。時時安住於清靜心上使用六根,功候深厚,動靜皆可入於禪定。人由濁精媾成,因有愛慾

,故不免輪迴不斷受生。故修道之士重於煆氣,煉精化氣,捨離愛渴,保守元氣

。氣清上昇即心神舒朗,明智呈現,此即煉氣化神。神者,達明敏捷,應物皆可感通。心神既明,便了無所牽。能煉神還虛,幾近於道。

    輕安,在於禪境之中便可達至,此乃捨離心身束縛之必然境界。

佛子叩問:上文是否意思同此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正法明如來示:

    此曾誦過《金剛經》者,都不會不了知此句之含義,但真正大徹大悟者,即明此句可證身、心乃至業力完全脫落之功德。

    修行,一方面解悟,一方面證悟。汝言對此句悟入為解悟。三花聚頂之修煉法為證悟。明否?當然若同時解悟能輔證悟,證悟必達解悟。明否?(佛子…)然,故明理亦要事入。

佛子叩問:三花聚頂是不是中脈加上任督二脈?

正法明如來示:

    不可只著重在某個有侷限的載體。初始煆氣必然是由一個特定的「小我」載體修煉起。待煉至煉氣化神之時,已漸漸脫離一個我的錯覺,若「我」此幻身不能解空,根本無法往上提升。

    無我是入道見性的基礎。修煉各有不同法門,古代道家言三花聚頂,瑜珈亦有中脈之修煉法,雖起動處不同,但無非是為了達至靈性上升之目的。

    學法先掌握綱要,若是太重細節,有時可能反而偏離了大方向。大方向掌握好,再慢慢將細節來洞悉,如此本末究竟皆可顧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