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乘法要

著作出版-2019年聖示文摘 (八)

第五十六篇  大日如來  示:信仰與實修與生命的探索

  • 2020-12-07

第五十六篇

大日如來  (2019.12.21.)

   信仰引路知尋根,
   實修證入解脫門;

   生活歷程苦樂境,
   生命成長在提昇。

聖示:信仰與實修與生命的探索

    人道是提升、成長生命之契機。一般俗眾皆將畢生之精力花費在追求生活滿足之上,不明瞭唯有由內在心性品質作一番調整,才能無憂無煩地生存於此器物世界的空間。當明悉一切外在的的因緣果報都是由內在法界的狀態投影呈現,即明白本末而能真實來主導自己的生命高度。

    人之意念靈之空虛。世人都把方向搞反或搞偏了,以為在表相上下功夫即可產生一定的效果。殊不知即使在現象上作文章,都還脫離不了「心」之作用。不如直接由心態上去調節來得更有成效,亦不會被外在形象控制,因為可以運用心法意念之人,又能如實展現成果,即必然可以體會心生萬法之絕妙。若能放寬心量與天地廣博之大能串連,即不再回頭去執著一些小我格局的狹隘心結。

 

修行疑難開示:

總堂主叩問:

    懺悔若無對象是否恰當?

大日如來示

    真心發露懺悔之人,在發露之當時必有一定之對象,亦了解一定之因果過程,否則如何真心發露?若沒有對象,又沒有恩怨糾結之內容,要如何懺悔?

    準備好償還之籌碼,即可大肆召喚,因為眾生多少都有以往之業力因果虧欠,但在自己已是身衰運微之時,即沒有針對性的召告所有債主來侵襲,是沒有幾人招架得了的。

    有些人不知先確立一些轉化因果的方法,例如:虔誠恭敬地誦持經咒,或精進修行、內化淨滌意識中的不良垢穢邪思等,或在一個影響人類深遠的機構護持、奉獻、付出、效力。首先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撥轉功果方法,再透過了解過去與之所結之過節如何,以設身處地的同理心去懺悔。

    能量的改變:變化是有不同階段性的呈現。當了知因果的恩怨形成過程,自己內心會生起愧對心,此時內在重濁的能量開始要準備出清淨化了。在淨化的同時,與冤親之間的不良意識糾纏已慢慢鬆動,能量會因不斷淨化而變得輕盈,色澤與頻率亦會隨之改變。當真正彼此放下心結和解之時,彼此的能量都不再困陷在低頻之中,這是一種解放。

    受冤者在過程中必要真正放下,造冤者亦要同時放下,不再一直回薰,反覆懊悔,因為創傷需要的是寬恕,不是永無止境的懲罰。

 

(回答韓執行長所提的問題)

大日如來示

    一、身、口、意三業中的「意」既然是三業的意,即是一種意識形態無誤,但是否已定型則觀此人是否有足以自主轉化之能力。身是意識最終之產物,口亦然,而意則可以通貫三際(過去、現在、未來)。「意」是修行的最重要標的。

    六識()中的「意」是否指心的外圍?如此形容不夠恰當,沒有所謂的內圍、外圍的分界。「心」、「意」、「識」之中的差別與作用十分微妙。「三心兩意」有其互用的關係,八識的理論分析的很透徹。阿賴耶識亦是三心之ㄧ,主貯藏、執持,而二意者一者為第七末那,一者為第六意根。對於此方面的剖析,唯識理論分析的很清楚,只是個人體會解讀或許有層次上的差異。

    阿賴耶是心王總持,前五識必要配合六、七、八識才能產生作用力。六、七、八識都屬心之功能。

    「意守玄關」:在契印真如之前,意守玄關是一個門徑。所言之「意」當然必須專注,可以落在一個焦點,汝所言的心與眼內觀之聚焦處。落在此處的確容易契入。(韓:所言之玄關即是道家所稱的泥丸宮?)汝所言是以人之思維以可以鎖定的一處而論之,沒有不對。當全身竅門全開,貫穿、串連之時,則成一大單元。(韓:此時是否即可開始修習天元丹法?)一切自然水到渠成,但汝不宜向任何人作沒有選擇性的傳授。

    二、功法下手處之選擇:此必要觀修持者本身之條件而論定。有者下丹田易守,有者中丹田易守,有者累劫已有基礎,可以直接從上丹田入手,情況不一。初始自我檢視哪裡較有感,但不是一直停留在感覺之上。

    (韓:對於眼睛視力退化者,有無可用來改善的功法?)眼睛退化,一者與五行內臟的失衡有關,一者與時下訊息傳播工具所散發的不良電波干擾有關,因此欲尋求改善,必要先找到形成的原因,再透過調理、節制來改良。汝在教功法之時即要觀察導引,幫助學員找到一個適合其修煉的途徑。如果其此刻不宜練眼睛發功,汝即要協助其從另一個管道入門。有些人氣場活躍的點不一樣,有些或許由下丹田較容易打通氣脈。

    (韓:丹經中說女性煉功應從中丹田下手。)汝可以先引導其由中丹田入手試試。汝要著重在傾聽其等修煉時的心得方面,如此汝才能夠知道如何進一步指導。這樣比較有即時效果。

    (韓:謝謝恩師的指點。)仙佛只是教練,幫助啟迪汝原有的資糧。汝未來亦要朝這種方向,汝會有意想不到的反饋。汝將會越帶越有心得與成就。又透過學員的成長過程,汝授課的內容會更加完善。仙佛會全力暗中給汝「天啟」,要有十足的信心。把成長的責任適度地還給學員本身,不要凡事都自己來。



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