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乘法要

著作出版-淨覺明心

第一百零八章 (一) 教化救苦根本著重「救心」  (二) 人生之根本,心性為主要     

  • 2023-11-15

第一百零八章 () 教化救苦根本著重「救心」                

太乙救苦天尊 

太乙純境化陰陽,

救苦離難呈吉祥;

天尊慈父護萬靈,

宣揚中土德澤長。 

   成就曠世大聖業非同小可,可否成事,上蒼皆觀察汝等之作為、心態、應對,因此所有成員務必以大局為重,以蒼生為念,將各己之榮辱置於度外,方為上蒼堪造就之才也。除矢志堅定信念外,自心之修為與涵養,更是此期遴選之重點。慈悲應化有緣眾生,才是不失天心之德澤,絕不可依自身修持境界高超而輕視其他有心修持者,因能入於嚮往超越生死者,已是十分難得,應善加引導,入於根本解脫之道,才是不負上蒼同體之本心也。

   人生之苦厄大致分為身心兩種。身苦亦引動心苦,因此根本亦源自於心。救苦拔難首重根源,急難救助有時只在救急於一時,雖不是究竟根本之道,但亦是一時時空因緣之必須性。能無為施行,亦不失慈仁之道也。

   救苦著重「救心」,由根本著手才是長遠之道。上蒼賦予汝等賢生之使命,在教化方面是十分重要,也是主軸也。 

    人心淨化斷惡因,

    根本教化契本心;

    他日參透大道義,

    回顧累劫真癡心。

 

    難得因緣聚聖堂,

    把握當下真如彰;

    入世出世妙可喻,

    自在行使利十方。 

   吾乃中土示現之慈悲化身,與西方教主亦是異曲同工。願諸賢時刻心懷慈憫之心,弘我先天大願也。

 

第一百零八章 () 人生之根本,心性為主要              

大成至聖孔夫子 

    至聖先師孔聖人,

    有教無類益眾生;

    因材施教視根器,

    儒宗鸞門教化深。

    道德觀念人之本,

    倫理遵崇立人倫;

    綱常謹守有條理,

    人道圓滿天道成。 

   懿敕道脈以儒宗啟發,以釋門為依歸,以道家為圭臬,三大教派彼此相輔相成,以人生之根本,即是心、性為主要。萬法唯心造,心能生萬法。

   道德、倫理、綱常雖是規範心性之對治方式,以禮()為行為準則,看似大道演化之枝末教育,然卻是一般大眾,不論有修持或無修行者,皆要遵循的行為標準與基本心態與觀念。真正悟道者亦不會論其層次高低之分別也。

   大道運行自然而無為,並無親疏、好壞之對待,一切自以公律、公理而行之。聖人可體天地之無為與無私,合天配其德行。凡人皆難有平等自在之心態,此亦是上蒼紛紛設堂闡教之主因也。

   儒宗鸞門結合三教之精華,以道德觀念教化眾生,此為最基本的心性教育,但現今社會早已不再重視人民之品格教育,形成金錢掛帥的現實主義。如此惡性競爭,人類心靈越顯空虛與不安,因此宗教教育扮演著極重要之角色。

  宗教教化皆離不開「心」。聖人教導眾生認識自己的起心動念。「佛家」理諦,尤以唯識學理,對於心性的剖析實為真切,能真正體證並落實者,不但可於人世生存和諧無礙,更可進而脫離生死輪迴之界,真正做自己「心」的主宰,而不是「心」的奴隸,可成就自己,並利益蒼生。

   道家教義契印自然,能讓眾生體解天地運行的無為,人若能體合天心德澤,則行為不致失序,更可同贊天地造化之德,體天行道,代天宣化,未來逍遙自在,與道合真也。

   人道眾生根器差異甚大,非單一宗教或教化方式可適應眾生之需求,因此上蒼鴻慈,廣泛下化諸多法門利導眾生,令眾生咸有可成就之契機也。

    弘法利生之人更應有此認知,不可視何種法門為最高超而輕視一般眾生之教育方式也。



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