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乘法要

著作出版-阿含解脫道次第 編著者:空海(惟傳法師)  入道基礎課程 導讀

第二十七章 修習禪定

  • 2024-04-21

第二十七章 修習禪定

一雜 三四六(三四七)

  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具足初禪。

  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

  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捨,具足第三禪。

  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具足第四禪。

二雜 四八二(四八三)

  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

  有覺有觀息,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

  離喜貪,捨心住,正念正知,安樂住彼聖說捨,第三禪具足住。

  離苦息樂,憂喜先已離,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第四禪具足住。

【法義分享】

◎初禪到四禪是屬於「色界」,五定到八定是屬於「無色界」。加上「欲界」就合稱三界。要離開欲界才能進 入色界,離開色界才能進入無色界。能離開三界,又能入三界,這是解脫者於三界出入自在。「出三界」一詞,若用頭腦從文字上去解讀,極易扭曲、誤解。

◎離開欲貪、諸惡不善法,才能專心禪修。「有覺有觀」就是「有尋有伺」。「尋」就是找一個可以把散亂的 心穩定下來的目標,如同漂蕩的船,找一個可以把船穩定下來的柱子。「伺」就是覺得這個目標、這個柱子穩當可靠,因此就固定在這個目標上,一心一意的用功。

◎因離欲界的干擾,加上內心穩定下來,放鬆,漸漸的身體自然生起喜禪支、樂禪支。如此一心一意的用功就 是具足初禪。

◎初禪五支就是「尋、伺、喜、樂、一心」。此五禪支是由粗到細到微細。當覺「尋、伺」是粗、是干擾,就 會自動離開尋伺而入二禪。捨離喜禪支就入三禪。捨離樂禪支,只是內淨一心,就是入四禪。

◎「尋、伺、喜、樂、一心」這是偏於專注、修止的初禪。「覺、觀、喜、樂、一心」這是止觀雙運的初禪。

◎對開悟、開智慧、斷結、證果,最有益助的是「覺、觀、喜、樂、一心」能止觀雙運的初禪,或未到地定。 

三長一七

   去離貪欲,無復惡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

    滅於覺、觀,內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禪。

    除喜入捨,自知身樂,賢聖所求,護念一心,入第三禪。

    樂盡苦盡,憂、喜先滅,不苦不樂,護念清淨,入第四禪。

四雜 八二六(八一四)

  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 住,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禪,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 處,具足三結盡,得須陀洹果;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果……

【法義分享】

◎初學禪定,大多偏於「專注」、「修止」,這是過程。待禪定有基礎又有聞思基礎,就能進行止觀雙運。若 排斥專注,一開始就要止觀雙運,往往是散亂的觀,只能粗淺的觀。

◎修習四禪八定的主要目的有三:
(一)實際經歷色界是什麼、無色界是什麼。
(二)幫助內心澄靜,以便對 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進行如實正觀。
(三)內心澄靜,有助於反觀、照見諸結縛,進而斷結、除慢、證果。
◎禪定是工具,修定是過程。如果迷執在禪定、禪支、禪相、禪境上面,那就容易落入世間法的禪定。

五雜 四七三(四七四)

  「世尊!我獨一靜處禪思,念言:如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此有何義?」

  佛告阿難:「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復,阿難!我以諸行漸次寂 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阿難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

  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第四禪正受 時,出入息寂滅;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想受 滅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漸次諸行止息?」

  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止息;二禪正受時,覺觀止息;三禪正受時,喜心止息;四禪正受時……想受滅正受時,想受止息,是名漸次諸行止息。」

  佛告阿難:「復有勝止息、奇特止息……於餘止息無過上者。」

  阿難白佛:「何等為勝止息、奇特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

  佛告阿難:「於貪欲心不樂、解脫,恚、癡心不樂、解脫,是名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 諸餘止息無過上者。」

【法義分享】

◎本經有簡述四禪九定的過程。四禪九定就是描述「心」由粗到細到微細、到極微細的過程。但不管那一種禪 定,都是有入有出、有生有滅。所以只要你有貪愛、有抓取,「苦」就跟著產生,因為你在跟無常法則抗戰。 

六雜 七九七(七八五)

  何等為正定?正定有二種……何等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若心住不亂、不動、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 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何等為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 漏思惟相應心法住,不亂、不散、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法義分享】

◎若只修「專注與止」的禪定,不管深入到什麼定,都只是世間法的禪定。世間法的禪定,不知如何止觀雙 運,或是所觀的方向錯誤。

◎世間法的禪定是以深入各種定為主要目標,或在禪支、禪相、禪境上面大作文章。

◎記住:禪定只是工具,修定是過程,目的是要止觀雙運開智慧。不要迷戀在中途而忘了目的地。(若是正確 的止觀雙運,是沒有過程與目標之分,只有當下。) 

七雜 九一八(九二六)

   世尊告詵陀迦旃延:當修真實禪,莫習強良禪,如強良馬,繫槽櫪上,彼馬不念:我所應作、所不應作,但 念穀草。如是,丈夫於貪欲纏多所修習故,彼以貪欲心思惟,於出離道不如實知,心常馳騁,隨貪欲纏而求正受;瞋恚、睡眠、掉悔、疑多修習故,於出離道不如實 知,以疑蓋心思惟,以求正受。

   詵陀!若真生馬繫槽櫪上,不念水草,但作是念:駕乘之事。如是,丈夫不念貪欲纏,住於出離如實知,不 以貪欲纏而求正受,亦不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多住於出離;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如實知,不以疑纏而求正受。

  如是,詵陀!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修禪,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禪。不依 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識,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禪。

   爾時,有尊者跋迦利住於佛後,執扇扇佛。時,跋迦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云何入禪,而不依地、水、 火、風,乃至覺觀,而修禪定?云何比丘禪,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闍波提合掌恭敬,稽首作禮而說偈言: 

 『南無大士夫,南無士之上!

  以我不能知,依何而禪定?』」 

 佛告跋迦利:比丘於地想能伏地想,於水、火、風想、無量空入處想、識入處想、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 入處想。此世他世,日、月、見、聞、覺、識,若得若求,若覺若觀,悉伏彼想。跋迦利!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覺、觀而修禪。

【法義分享】

◎若以「欲貪」而修禪定,例如要求各種禪相、禪境,要求放光、想看到某種佛相、要求神通、要求異相、為 名聞利養而修定,這些都不是出世間法的正定。

◎本經後段所述的禪修法,是屬於很高段的禪修法。唯有證入無學、無修的阿羅漢才能做到。裡面透露出: (一)無修之修。(二)無依。(三)於三界出入自在。



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