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乘法要

著作出版-阿含解脫道次第 編著者:空海(惟傳法師)  入道基礎課程 導讀

第三十章 證果次第 (四雙八輩) 

  • 2024-05-01

第三十章 證果次第 (四雙八輩)

一雜 八○九 (七九七)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法及沙門果。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何等為須陀洹果?謂三結斷。何等 為斯陀含果?謂三結斷,貪、恚、癡薄。何等為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盡。何等為阿羅漢果?謂貪、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 

【法義分享】

◎十個結就是:(一)身見結(二)戒禁取(三)疑結(四)貪欲(五)瞋恚(六)色界貪(七)無色界貪 (八)掉舉(九)我慢(十)無明。

初果:斷前三結--斷身見、戒禁取、疑結。

◎二果:斷前三結,而且貪、瞋二結漸淡薄。

◎三果:除斷前三結外,貪瞋二結也斷除。這是斷前半的五下分 結,但後半的五上分結仍未斷除。

◎四果:十結全斷。貪、瞋、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不再顛倒夢想。契入無為、無學位。

◎能證到三果,已是人間少有的阿那含聖者,但要注意的是,仍有五上分結未斷,仍是我慢未斷、仍是無明所 覆。所以不要得少為足。 

二雜 八三四(八二二)

 何等為增上戒學?是比丘戒為滿足,少定、少慧,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戒學,彼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 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何等為增上意學?是比丘定滿足,三昧滿足,少於慧,於彼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乃至受持學戒,如是 知、如是見,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是名增上意學。

 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學戒滿足、定滿足、慧滿足,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 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 

【法義分享】

◎證初果的須陀洹--最多再七次的人天往返,必達究竟解脫。

◎證二果的斯陀含--往生後,會再來人間投胎一次,然後達究竟解脫。所以二果又稱一返果。

◎證三果的阿那含--他就在臨命終、往生之際,達究竟解脫。所以三果又稱不返果。

◎證四果的阿羅漢--現世就已達究竟解脫,現世就契入無生--已達不生不死的彼岸。究竟涅槃,解脫自 在。

◎不要以為「無生」或「涅槃」就是坐如石頭或死氣沈沈或已死亡,那是誤解或落入斷滅空。

◎真正現世已達涅槃彼岸的解脫者,那是生動、活潑、自在、純真、樸實的平常人。 

三雜 五六九(五七○)

  佛告阿難:今當為汝說於法鏡,使聖弟子知所生處。三惡道盡,得須陀洹,不過七生,必盡苦際,亦能為 他說如是事。阿難!法鏡者,謂聖弟子得不壞信,歡喜信佛: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十號具足。歡喜信法:真正微妙,自恣所說,無有時節,示涅槃道,智者所行。歡喜信僧:善共和同,所行質 直,無有諛諂,道果成就,上下和順,法身具足。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賢 聖之眾,甚可恭敬,世之福田。信賢聖戒:清淨無穢,無有缺漏,明哲所行,獲三昧定。阿難!是為法鏡,使聖弟子知所生處,三惡道盡,得須陀洹,不過七生,必 盡苦際,亦能為他說如是事。 

【法義分享】

◎「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的目的就是為了成佛。也就是要達到究竟涅槃、解脫自在的彼岸。

◎四雙八輩就是佛陀設計用來引導弟子們實修實證而達究竟解脫的證果次第。時間要歷經多久?那是沒有絕對 的標準。要看每個人的根性與用功程度而異。若能證到初果,慢則七世,快則現世就能到達究竟涅槃的彼岸。後者是證初果後,仍是不斷的虛心學習、勇猛精進用 功,如此就能如同十八章第五節所述--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雜 八七七 (一一二五)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須陀洹道分--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法義分享】

◎在四雙八輩中,有兩個最不易突破的關卡。第一關是證初果,若法眼不開,若沒有證到初果,後面的就免 談。第二關是--三果要邁向四果。這一關最不易突破,這是「我慢、自我」生死存亡的大決戰。這是無門關,你必需用生命去找尋,才有突破的可能。

◎本節所述的就是向初果的四個很重要的步驟。要先親近有正知正見的善知識,才能聽聞到正法。然後依善知 識所指引的正法、真理,去思惟、去觀察、去求證,覺得可信度很高,這不是迷信,而是開智慧、達解脫之道,因而願依法次法向而行。這就是積極的向初果邁進。 

五雜 八七九(一一二七)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成就四法者,當知是須陀洹。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 戒成就,是名四法成就者,當知是須陀洹。

【法義分享】

◎實踐向初果的四個步驟、依法次法向而行,努力精進用功、止觀雙運--見法、斷三結、成就四不壞淨,這 就是證到初果,入四雙八輩的聖者之流。慶賀一段時間後,要再繼續用功,不要得少為足。要有非達究竟解脫決不終止的決心。要如悉達多太子一樣,決心現世達究 竟解脫的魄力。 

六雜 八六六 (八 五四)

 三結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當受一生,究竟苦邊。

 五下結盡,得阿那含,於彼天上般涅槃,不復還生此世。 

七雜 八三二 (八二○)

 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 苦邊。

 斷於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受生般涅槃得阿那含,不還此世。

 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 後有。

【法義分享】

◎「無明結」破除,才會真正了悟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才會從自我的夢幻世界裡醒過來。這是真 正的覺悟者、覺醒者,不再顛倒夢想。 

八雜 三九二 (三九三)

 世尊告諸比丘: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彼一切所應當知四聖諦法。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 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

 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悉應當說。又三結盡,得須陀洹,一切當知四聖諦。……

 若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於四聖諦如實知故。

 五下分結盡,生般涅槃阿那含,不還此世,彼一切知四聖諦。

 若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一 切悉知四聖諦。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

 若得辟支佛道證,彼一切知四聖諦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

 若得無上等正覺,彼一切知四聖諦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

【法義分享】

◎「四聖諦」是從向初果到究竟解脫之前,人人所必修的學分。四聖諦有淺有深,行淺則見淺,行深則悟深。

◎「阿羅漢、辟支佛、無上等正覺」,不要在名相上比誰高誰低、誰大誰小、究竟、不究竟。他們都是已達究 竟彼岸的解脫者,但因個人的因緣際遇不同,而在世間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名相是人為施設、人為貼上去的標籤。若有實質的體證、真正已到達彼岸的解脫者,他貼上任何標籤、或沒 貼上任何名稱,都沒有任何影響。 

九雜 四八九 (四九○)

 閻浮車問舍利弗:「云何名善說法者?為世間正向?云何名為世間善逝?」

 舍利弗言:「若說法調伏欲貪,調伏瞋恚,調伏愚癡,是名世間說法者。若向調伏欲貪,向調伏瞋恚,向 調伏愚癡,是名正向。若貪欲已盡,無餘斷知,瞋恚、愚癡已盡,無餘斷知,是名善逝。」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有漏盡,云何名為有漏盡?」

 舍利弗言:「有漏者,三有漏,謂欲有漏、有有漏、無明有漏。此三有漏,欲盡無餘,名有漏盡。」

 閻浮車問舍利弗:「何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舍利弗言:「為斷貪欲故,斷瞋恚故,斷愚癡故,於沙門瞿曇所出家修梵行。」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阿羅漢者,云何名阿羅漢者?」

 舍利弗言:「貪欲永盡無餘,瞋恚、愚癡永盡無餘,是名阿羅漢者。」

 復問:「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阿羅漢者耶?」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得穌息者,云何為得穌息者?」

 舍利弗言:「得穌息者,謂三結已盡、已知。」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得上清涼,云何名得上清涼?」

 舍利弗言:「得上清涼者,謂貪欲永盡無餘,已斷、已知;瞋恚、愚癡永盡無餘,已斷、已知,是名得上 清涼。」 

【法義分享】

◎真正善知識的說法-引導你去認清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經過實修實證與反觀,照見自己的愚 痴,從而逐漸調伏貪、瞋、痴。逐漸從顛倒夢想的世界裡醒過來,而成為覺悟者,成為解脫自在的覺醒者。



列表頁